强基计划全称“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招生计划之一,主要是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入选强基计划的大学也基本都是目前国内实力突出且声誉良好的高等院校。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相信不少考生对强基计划也都是很感兴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2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强基计划的选拔程序及录取要求有哪些?
202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强基计划录取办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32所副部级建制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葡萄酒专业稳居全国第一。
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强基计划报名方式与选拔程序
(一)报名时间和方式
即日起至4月30日考生可登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712),按要求准确、完整地完成网上报名。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强基计划。
(二)考生须参加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三)确认考核
报名考生须于6月10日-6月20日登录强基计划报名平台,确认是否参加我校强基计划学校考核(以下简称校考)。确认参加校考的考生须通过报名平台签定承诺书,确认不参加或逾期未确认视为主动放弃报考。对于确认参加我校考核又无故放弃的考生,我校将如实记录并通报生源省份招生考试机构。
(四)校考办法
1、入围名单确定
6月26日前,我校在确认参加校考的考生范围内公布入围参加校考考生名单。
对于第一类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下同)须达到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对于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参照该省份确定的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下同),依据高考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按我校分省招生计划数的5倍确定各省入围名单(末位同分考生全部入围);
对于第二类考生,高考成绩达到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破格入围校考。
2、校考时间
我校于7月3日前举行考核,具体事项请考生关注我校本科招生网公告。
3、校考内容
校考包括面试和体质测试。校考全程录像。
(1)面试:重点考查考生的思想品德、兴趣志向、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等,满分100分。面试采取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在面试过程中作为重要参考资料。
(2)体质测试:考生在立定跳远、50米跑、引体向上(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等项目中自主选择2项进行测试。体质测试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高三评价指标的及格标准。考生因病或残疾无法参加体质测试的,可向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供三级甲等医院证明,经学校审批同意后免予体质测试。体质测试不合格,或无故未参加体质测试者不予录取。
4、校考成绩评定
面试成绩即为校考成绩。
(五)录取办法
1、综合成绩折算办法
综合成绩=高考成绩(换算成百分制)×85%+校考成绩×15%。综合成绩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2、确定录取名单
(1)对于第一类考生,根据考生填报志愿和所在生源省份强基计划的招生计划,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确定强基计划预录取名单。综合成绩相同时,依次按照高考成绩、校考成绩、高考语文成绩、高考数学成绩排序。
(2)对于第二类考生,综合成绩达到所在省份第一类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的,予以录取,所需计划不占已公布的各省强基计划名额。
拟录取名单于7月5日前经学校本科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批准后报各省级招生机构审核,并办理录取手续。
我校于7月5日前公布录取名单并公示录取标准。被正式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本省(区、市)后续各批次高考志愿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正常参加本省(区、市)后续各批次高考志愿录取。
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
(一)培养模式。实施“3+N”本硕博衔接培养,“3”为本科基础阶段学习年限,“N”为硕博学习年限,时间3-5年。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分流机制,对强基计划学生学业、思想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科学分流。第三年末实施本硕分流或本博分流,进入硕博阶段学生,按照研究生培养方式进行后续培养。强基计划学生单独编班,实施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以及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培养模式。
(二)培养特色。注重跨学科交叉培养,设置交叉学科选修模块,以“兴趣+需求”引导学生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科教协同育人,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农业研究院、现代产业学院等重大科研实践平台,实行全程化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训练;强化知农爱农教育,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提高学生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育种行业的认知,推进专业教育与情怀教育有机融合。
(三)激励机制。配备院士、杰出教授等一流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指导和学术引领;全程配套自主科研训练专项经费等奖助计划;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交流学习、国际学术会议等;支持相关学科专业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强基计划博士研究生。
注: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如有变动,以官方最新消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