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办学特色鲜明,是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相信很多小伙伴对该校也都是很感兴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上海海事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如何。
2023上海海事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
目前官方还未发布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具体的评估结果还是要等待官方发布,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看看上海海事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结果如何: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上海海事大学共有10个一级学科入选,分别是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外国语言文学、法学、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商管理、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
序号 | 学校名称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上海海事大学 | 交通运输工程 | B |
2 | 上海海事大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B |
3 | 上海海事大学 | 外国语言文学 | B- |
4 | 上海海事大学 | 法学 | C+ |
5 | 上海海事大学 | 电气工程 | C+ |
6 | 上海海事大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C |
7 | 上海海事大学 | 工商管理 | C |
8 | 上海海事大学 | 机械工程 | C- |
9 | 上海海事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C- |
10 | 上海海事大学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C- |
注:据了解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估。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2002年首次开展,截至2017年完成了四轮。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按照“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体系在前三轮的基础上进行诸多创新;评估数据以“公共数据和单位填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具体方法是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
公布评估结果旨在为参评单位了解学科优势与不足、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客观信息;为学生选报学科、专业提供参考;同时也便于社会各界了解中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学科内涵建设的状况和成效。
上海海事大学简介
办学历史
上海海事大学的前身为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开创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先河。1912年成立吴淞商船学校,1933年更名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59年交通部在沪组建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为更好地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国家航运事业发展,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2008年上海海事大学主体搬迁临港新城(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
办学条件
上海海事大学有临港校区(主校区)、港湾校区、民生路高恒大厦等3个校区,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学校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1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2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上海海事大学有专任教师1200人,外聘教师27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177人(占比13.82%),具有副高职称353人(占比27.56%),具有中级职称722人(占比56.36%),具有初级职称29人(占比2.26%)。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816人(占比63.7%);具有硕士学位390人(占比30.45%);具有学士学位及其他75人(占比5.85%)。列入国家、教育部、交通部、上海市等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人选220余人次;历年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75人,二级教授25人。
教学成果
国家级特色专业:物流管理、航海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轮机工程、航运管理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交通运输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交通工程、交通管理(国航)、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法学(海商法)、经济学(海运与物流经济)、管理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物流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轮机工程、航海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以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