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资讯

2023扬州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附完整版学科评估名单

高考资讯 2023-06-21 22:59:28

       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内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教学实力雄厚的高等学府,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相信不少考生对其也是很感兴趣,将该校作为自己的理想选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扬州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如何吧~


1679547526.png


2023扬州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


目前官方还未发布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具体的评估结果还是要等待官方发布,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看看扬州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结果如何: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扬州大学获得了A、B、C三类专业的评级排名,排名较好的学科有兽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化学、作物学等。


序号学校名称一级学科名称评选结果
1扬州大学兽医学A-
2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B
3扬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B
4扬州大学化学B
5扬州大学作物学B
6扬州大学畜牧学B
7扬州大学外国语言文学B-
8扬州大学数学B-
9扬州大学体育学C+
10扬州大学生物学C+
11扬州大学水利工程C+
12扬州大学植物保护C+
13扬州大学法学C
14扬州大学教育学C
15扬州大学中国史C
16扬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
17扬州大学农业工程C
18扬州大学工商管理C
19扬州大学土木工程C-
20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C-
21扬州大学园艺学C-
22扬州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C-
23扬州大学草学C-
24扬州大学中西医结合C-
25扬州大学戏剧与影视学C-


注:据了解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估。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2002年首次开展,截至2017年完成了四轮。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按照“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体系在前三轮的基础上进行诸多创新;评估数据以“公共数据和单位填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具体方法是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


公布评估结果旨在为参评单位了解学科优势与不足、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客观信息;为学生选报学科、专业提供参考;同时也便于社会各界了解中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学科内涵建设的状况和成效。


扬州大学简介


办学历史


扬州大学前身是1902年由张謇创建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其文史科与农科整建制迁至扬州办学,成为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的前身。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扬州大学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


办学条件


扬州大学校园占地面积60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6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总值12.49亿元,图书馆藏书490.52万册,拥有直属附属医院、实习工厂、实验农牧场、动物医院等一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博士后流动站2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11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师资力量


扬州大学有教职员工60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2700多人,医护人员20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400多人,博、硕士生导师350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外籍院士2人,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A类入选者(含青年)10人、B类入选者9人,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


教学成果


扬州大学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6个、二期项目18个,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优秀研究生工作站22个,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项目8个,1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临床医学及师范类专业认证和评估。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6项和国家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以实际情况为准。 

相关知识
精选知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