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是一所有着百余年发展历史的高等学府,在此期间也是累计了十分深厚的办学实力,取得了很多优秀的办学成果,受到外界的广泛认可。很多小伙伴都很好奇,山西医科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如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3山西医科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
目前官方还未发布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具体的评估结果还是要等待官方发布,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看看山西医科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结果如何: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山西医科大学有2个学科进入前40%;临床医学进入ESI排名前1%,核医学连续三年名列全国前10名,风湿免疫学名列全国第12名。
序号 | 学校名称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山西医科大学 | 生物学 | B- |
2 | 山西医科大学 | 临床医学 | B- |
3 | 山西医科大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C+ |
4 | 山西医科大学 | 护理学 | C+ |
5 | 山西医科大学 | 基础医学 | C |
6 | 山西医科大学 | 药学 | C |
注:据了解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估。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2002年首次开展,截至2017年完成了四轮。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按照“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体系在前三轮的基础上进行诸多创新;评估数据以“公共数据和单位填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具体方法是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
公布评估结果旨在为参评单位了解学科优势与不足、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客观信息;为学生选报学科、专业提供参考;同时也便于社会各界了解中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学科内涵建设的状况和成效。
山西医科大学简介
办学历史
山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山西医学传习所,1919年创建于古城并州;1932年改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40年更名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1946年升格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1953年独立建校,更名为山西医学院;1996年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学校现是全国第三批、山西省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全国开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25所医学院校之一;全国首批恢复儿科学本科专业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
办学条件
山西医科大学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学校有川至、迎泽、中都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422亩,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有33个教学机构,15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5个教学医院,122个其它教学基地,15个研究生培养基地,2个科学研究基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32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山西医科大学现有教职医护员工7000余人,研究生导师2000余人,临床教师2200余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等国家、省部级专家及高层次人才430余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等国家、省级教学团队24个。
教学建设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药学、护理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儿科学、基础医学、临床药学、卫生检验与检疫
教育部首批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农村定向免费生)、护理专业
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临床医学
山西省品牌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
山西省特色专业:口腔医学、药物制剂、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中药学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以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