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从校名就不难看出来这是一所以“医药”为特色的高等院校,它是国家教育部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院校,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在区域内也享有不错的声誉。很多考生都很好奇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如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3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
目前官方还未发布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具体的评估结果还是要等待官方发布,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看看哈尔滨医科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结果如何: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尔滨医科大学一共有9个学科入选,获得A、B二类专业的评级排名,其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这门学科评为A-。
序号 | 学校名称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A- |
2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临床医学 | B+ |
3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药学 | B+ |
4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生物学 | B |
5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护理学 | B |
6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公共管理 | B |
7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B- |
8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基础医学 | B- |
9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口腔医学 | B- |
注:据了解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估。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2002年首次开展,截至2017年完成了四轮。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按照“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体系在前三轮的基础上进行诸多创新;评估数据以“公共数据和单位填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具体方法是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
公布评估结果旨在为参评单位了解学科优势与不足、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客观信息;为学生选报学科、专业提供参考;同时也便于社会各界了解中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学科内涵建设的状况和成效。
哈尔滨医科大学简介
办学历史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9月创建的滨江医学专门学校和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49年4月由原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原兴山(现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2000年5月,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15年10月24日,哈尔滨医科大学正式被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部委省共建大学。
办学条件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园总面积3540亩(其中大庆校区1710亩),此外学校新建校区工程位于哈市南岗区保健路123号,本部校区东侧,总用地面积约8.5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设19个二级院部和8个事业单位;附属医院10所,其中直属医院5所;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授权点6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授权点6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本科专业31个。
师资力量
哈尔滨医科大学现有教职工18312人(其中大庆校区503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人,获南丁格尔奖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8人,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41人次,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中青年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8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9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龙江学者”32人,享受黑龙江省特殊津贴30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33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41人,黑龙江省“头雁”团队6个。
教学成果
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第二类特色专业)、预防医学(第一类特色专业)、麻醉学(第一类特色专业)、医学影像学(第一类特色专业)、药学(第一类特色专业)
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临床医学专业
黑龙江省级重点专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药学、护理学、生物技术
黑龙江省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医学、麻醉学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以实际情况为准。